点赢通配资 二级医院身处“腰部夹心层”,转型康复医院是大势所趋吗?
上海医疗格局多年来追求“顶天、立地、强腰”,然而作为夹心层的“腰部”医疗机构,二级医院时常面临尴尬境遇,如何在基层医院与顶级医院中形成自身品牌特色,成为近年来不少二级医院着手探索的路径。
今年上半年,虹口区江湾医院从曾经的四川北路回迁至场中路新院区,医院“身份”也顺利完成转变:作为全区唯一的康复医疗中心建设单位,新医院按照三级康复专科医院标准建设,实现“临床-康复一体化”。新医院运行近三个月,已收获病家良好口碑。康复医院会是二级医院转型发展的出路吗?解放日报·上观新闻记者近日就此进行深入采访。
“银发社会”打出康复特色牌
江湾医院转型康复医院,有其地理特点:虹口区是上海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,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高达44.9%,人口深度老龄化与慢性病高发,为健康保障构成了双重压力。江湾医院所处的虹口北部地区,医疗资源尚可,康复资源供给严重不足。区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董智平直言:此地临床与康复割裂、治疗与预防脱节、躯体与心理分离的痛点,为不少居民带来实际困扰。
江湾医院曾是部分科室见长的二级综合性医院,然而,随着三级医院的发展、社区医疗机构的夯实,二级医院亟需错位发展,走出不一样的道路。虹口区卫生健康委根据区内资源需求,规划蓝图:定位“特色专科、特色康复”,以江湾医院牵头整合多方资源,全区打造“预防-诊疗-康复-照护”一体化全周期健康管理模式。
走进场中路22号江湾医院新址里,康复医疗区域现代又气派,总面积达3000平方米的康复区内,物理治疗、运动治疗、作业治疗和神经调控一应俱全。两个月前,周女士不幸发生车祸导致左腿骨折,在江湾医院开刀后直接康复治疗,整个过程相当“丝滑”。“我挺喜欢这里的,干净安静,也不用手术后出院找康复服务反复周折,费用都能进医保,康复也相当专业,着实解决了我和全家的大问题!”江湾医院院长徐卿荣透露,医院转型至今三个月已收治了1121位住院患者,门诊康复有4263人次前往就诊。
曾“塌腰”的二级医院盘活了
在上海,二级医院转型康复医院,近十年前就已有“吃螃蟹者”。松江的二级医院乐都医院,于九年前转型成为上海市第五康复医院(简称“五康”),初始核定床位150张,如今已发展成200张。院长柴丽莉告诉记者,九年前的转型可谓拯救了尴尬的二级医院。如今,作为国内首家通过CARF国际认证的医院,“五康”是集“基本医疗、健康体检、康复治疗”为一体的二级公立康复专科医院,多年来一床难求,为满足更多人群康复需求,医院也正着手谋求更大发展。
“不转型可能真的活不下去”,柴丽莉直言。以前的乐都医院,隔壁就是松江区中心医院,乐都外科没什么名气,患者门可罗雀,内科人流也不大,堪称“高不成、低不就”。松江区老龄化程度深,康复需求量大,为医院成功转型埋下了伏笔。随着现代理念的深入人心,许多老年人也知道,生病治疗后不用“熬”。除了脑梗康复,如今相当成熟的骨科髋关节膝关节等术后康复、心肺康复等,都能加速机体尽早痊愈,让老年人生活质量更有保障。而在“五康”,九年转型已沉淀出康复人文理念,有的患者出院时将“在院每一天”做成小册子记录下来,有的医生则为鼓励患者设立“康复里程碑”。
记者获悉,松江区内拥有养志康复医院及其他两家民营康复医院,即便如此,康复服务仍有缺口。目前“五康”针对儿童康复领域想拓展服务,也面临人手不足等障碍,柴丽莉认为,“当下最需要的是空间和人才,如果齐备了五康还能再发展,百姓还能有更多选择。”
成功的经验还在复制。记者同时获悉,在普陀区,重点民生工程——普陀区康复医院(暂名)项目也于近日正式通过整体竣工验收,全面进入交付和开办阶段。这家康复医院核定床位300张,未来将依托区内二级医院——同济大学附属普陀人民医院,重点打造神经康复、骨与关节康复、心肺康复、重症康复、运动医学康复及儿童康复等特色科室。普陀区卫生健康委也传出消息,全新的康复医院将以“疾病全程康复”为特色,致力打造集医疗、教学、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化区域医学康复中心,为区域居民保驾护航。
是趋势,但应避免“一窝蜂”
二级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,是大势所趋吗?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,这是符合老龄化需求的一种新趋势。2022年8月,国家医保局就曾发布《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》,其中“支持医疗资源丰富地区的二级及以下医疗卫生机构转型,开展康复、护理以及医养结合服务”。
“以上海为例,不仅老龄化程度加深,同时面临少子化现状,作为需方,现有的康复医疗与服务难以‘解渴’,大众对于‘康复’的概念也正逐渐从狭义的急性期后治疗转变为广义的生存质量提高。”同时,对于作为供方的医疗机构,金春林直言,我国医疗机构的千人口床位数已经过高。
据《2023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》显示,截至2023年末,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床位已达1017.4万张,而这一数据在一年内就出现了明显增长:每千人口床位数从2022年的6.92张增至2023年的7.23张。“这一数值是欧美多国的两三倍,而全球范围内,床位比都有往下走的趋势,加上日间手术、微创治疗、免疫靶向药物的推广与更新,让床位面临供给过剩的新挑战。”
不少二级医院在发展瓶颈期快速转换赛道,是一种符合时代需求的求生手段。但专家也特别提到:需要避免“一窝蜂”式的转型,“有没有长期规划?除了硬件设施,人员是否转型?能提供哪些康复服务?科室设置中能否形成自己的特色?如果没有想清楚这些问题,靠着‘水多了加面、面多了加水’的想法,转型后依旧很难重生。
应细化服务配套支付手段
从现有的二级医院转型康复医院案例来看,总体运营较为良好,尚属一片“蓝海”。但专家理性分析,二级医院转型康复医院,优势在医疗,难点在服务。“对于患者,他们的需求会落脚到具体的康复项目。如常见的有脑卒中、心脏疾病、骨科外伤等,活着不是最终目的,越来越多的患者希望能恢复功能,甚至重返社会。”金春林说。
目前康复医院住院时间总体高于综合性医院(约为30-60天),但仍有部分患者认为频繁周转不利长期康复。该如何解决这样的现实问题?
专家建议在多元服务项目中,打通更灵活的机制、完善医疗保险和护理保险支付制度等。“目前上海医疗机构已全面推行DRGs支付方式改革,它是一种预付制工具,针对诊断明确、治疗方法相对一致、治疗程序相对稳定且住院时间较短的疾病非常有效。但是,康复医疗普遍住院时间更长、病情各异复杂,因此我国部分地区已试点研判针对性适用于康复的医保支付方式,即按床日支付。”金春林举例,“脑卒中患者从三级医院急性治疗后转入康复医院,30天内支付额度为500元,超过30天为400元,时间越久比例越低,在匹配需求的同时,尽量杜绝无效、消极康复治疗的可能。”
国外亦有可借鉴的经验:美国目前实行FRGs支付方式,即以功能改善为主要的医保支付依据。对照《国际残损、残疾和残障分类》(ICDIH)标准,结合患者功能状况、年龄等信息分组进行测算,最后根据住院天数确定费用定额,预先支付给康复医疗机构,促使机构采取经济、有效的手段尽快让患者得到康复。“至于一些骨关节置换材料等,并未纳入医保报销范围,但康复患者确有需求的,也应引入商业保险等多元方式,同时考虑与长护险结合、确认生活和医疗护理的边界,真正为广大市民提供多层次的康复保障。”金春林说。
双悦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
- 上一篇:升富策略 触目惊心!这本相册上,写着一个“惨”字……_日军_南京_照片集
- 下一篇:没有了